聊城特色农产品品牌崛起:科技赋能与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实践

聊城新闻网 阅读:9 2025-05-15 16:22:47 评论:0

  聊城特色农产品品牌崛起:科技赋能与三产融合的乡村振兴实践

  近年来,聊城市以平原特色乡村振兴为路径,通过品牌培育、科技赋能和三产融合等举措,打造了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。从高唐锦鲤的“游”出山东到莘县蔬菜的“乘”高铁南下,这些特色产品不仅成为聊城的“金色名片”,更展现了现代农业品牌化的鲜活实践。

  一、品牌培育:从地理标志到“好品山东”的升级之路

  聊城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四级调研员魏洪柱在发布会上提到,当地通过积极争创省级以上品牌,推动东阿阿胶、冠县灵芝、茌平圆铃大枣等特色产品入选“好品山东”品牌名录。其中,冠县灵芝凭借其药用价值和规模化种植,成为聊城农业品牌“高端化”的代表;而高唐锦鲤则通过地理标志认证和全国性赛事加持,从区域性养殖升级为“中国锦鲤之都”的象征——2023年第五届高唐锦鲤大赛吸引全国近百家养殖户参与,让这一“水中艺术品”成为产业交流的焦点。

  品牌建设的背后是标准化生产的支撑。以高唐锦鲤为例,独秀锦鲤养殖有限公司等企业通过精品遴选机制,将鱼苗的色泽、体型等指标量化分级,如同“选美比赛”般严苛的流程,确保了每一尾上市锦鲤的品质。这种“以质塑牌”的策略,使得聊城农产品在市场竞争中逐渐摆脱低价同质化困境。

  二、科技赋能:让传统农业长出“智慧大脑”

  在莘县,蔬菜产业的故事尤为典型。当地通过“科技+绿色”双轮驱动,使“莘县蔬菜 健康生态”的品牌理念深入人心。2024年,“莘县蔬菜”被评为更具影响力蔬菜区域公用品牌,其香瓜品类更跻身全国果品价值榜。这里的温室大棚里,传感器实时监测土壤湿度和光照强度,数据通过手机APP直连农户,仿佛给每株作物配上了“私人医生”。

  预制菜加工链的延伸则展现了“从田间到车间”的蜕变。莘县通过整合种苗研发、净菜加工、冷链物流等环节,构建起三产融合的现代农业生态。这种模式如同“蔬菜工厂”,将初级农产品转化为高附加值的即食产品,品牌溢价空间随之提升。

  三、渠道创新:高铁冠名与全网营销的化学反应

  品牌影响力的扩张离不开传播破圈。聊城敏锐抓住济郑高铁开通的机遇,冠名“莘县蔬菜”高铁列车,让时速300公里的动车组成为“移动广告牌”。这种创意不仅将茌平圆铃大枣等特产推向沿线城市,更以“场景化体验”重塑消费者认知——当乘客在车厢内看到“莘县蔬菜”的标识,仿佛能闻到田间清新的泥土气息。

  线上渠道的布局同样可圈可点。冠县灵芝通过直播带货走进都市白领的养生清单,高唐锦鲤养殖户则在电商平台推出“云选鱼”服务,买家可实时观看锦鲤游姿视频,这种“隔着屏幕赏鱼”的体验,让高端观赏鱼消费变得触手可及。

  四、未来展望:品牌集群与乡村振兴的同频共振

  根据聊城市2025年工作规划,农产品品牌建设将继续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抓手。下一步,当地计划推动“好品山东”品牌矩阵扩容,探索“区域公用品牌+企业子品牌”的联动模式。例如鑫丰种业等龙头企业将承担品种研发重任,为莘县蔬菜、高唐锦鲤等提供更优质的种源保障。

  市场端也在酝酿新变革。全国锦鲤高质量发展交流会等高规格活动将持续举办,推动养殖标准输出和产业链整合;而莘县则瞄准预制菜万亿赛道,计划通过中央厨房模式,让“聊城味道”直达城市餐桌。这些举措如同为农业品牌装上“涡轮增压器”,在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同时,更将反哺农民增收和乡村面貌改善。

  站在2025年的节点回望,聊城特色农产品品牌的崛起,恰似一幅工笔与写意并重的画卷:既有精耕细作的匠心,又有全域布局的胆识。当冠县灵芝的孢子粉飘向国际展会,当莘县蔬菜的清香弥漫高铁车厢,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品牌故事,正书写着乡村振兴的“聊城范式”。


搜索
排行榜
标签列表
    关注我们

    聊城新闻网,集新闻、视听、民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门户,每日更新本地要闻、深度报道及便民资讯